拿到教具相當然是立馬開箱看看......



這教具箱真的是一應俱全,還附有教師手冊,裡頭還有學習單格式,照表操課就能讓學生有體驗有學習,真的是很不錯的一項服務......
但是凡事沒有十全十美,這個教具箱其實並不太合用。再者,如果真如此順利,也不會有這篇紀錄了!但說穿了,也不算是缺失啦,就只是教具箱的教學目的跟我真正社會領域的課程學習目標是有點差距的。
我原本的計畫是要搭配社會領域中日治時期的殖民統治與社會文化等導入教具箱,但在稍微翻過教具箱與教師手冊後,驚覺大事不妙

教具箱的名字已經透漏端倪,主要在闡述日治時期,日本文化與台灣原住民文化的衝突,到底怎樣才是真正的人呢?是日本文化中該具備的技能都作到才算是人抑或是原住民中的男狩獵女織布技能卓越才是真正的人呢?教師手冊中也明確指出教學目標在「初步理解不同族群對『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的不同定義」與「尊重不同文化與傳統」,至於我課程內的學習目標則是探討日治時期重要抗日事件的發生原因和影響、皇民化政策以及了解台灣文化在日治時期的演變。乍看起來似乎也是有相關的,但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沒事吊什麼書包,真乃迂腐書生),就領域的學習內容來講,課程與教具箱的教學目標或許都被「Af-Ⅱ-1 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 可能產生衝突、合作和創新,並影響在地的生活與文化。」涵蓋了,但社會課的教學設計是一整個時期大面向的了解,教具箱則偏向聚焦兩個文化間的衝突壓制與融合......(相信講到這裡,能忍受我如此胡言亂語還撐得住的沒發懵的都是大師級人物)
回歸正題,既然沒辦法無縫接軌

前面那麼一大堆廢文根本都沒開箱活動,有沒有感覺被騙了呀?比農場文更不值得,好咩,接下來就是正題了啦!(那上一段的正題是怎樣?哎唷,認真你就輸了......)我參照教師手冊裡頭的教學流程,將每一樣東西都讓學生看過摸過(只有摸,不能把玩啦!),接著要學生猜猜這樣物品是日本人在統治台灣期間帶來的物品或是原住民文化中本來就使用的物品,這個階段我並沒有說明物品的用途,所以學生猜得天花亂墜,物品的功能性也是天馬行空,像是緯棒雖然猜對了是屬於原住民使用的,但學生卻說那是用來切菜的木刀(木刀切菜,可見學生根本沒進過廚房......)


課程到這,也剛好是一整課的結尾(拖好久,我之後會很慘......),就再灑日治時期的桌遊讓他們分類歸納整理,不過那是後話了,我的開箱心得也到此,也歡迎大家跟我討論課程一起備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多多指教......